案件快讯

首页 > 法院动态 > 案件快讯
法官手记:一笔转账对簿公堂,一场调解唤回亲情
发布日期:2025年11月10日  阅读:144  来自:原创

“法官,他老爸病重时,我老爸出于兄弟情深才转了10万救急。现在老人都走了,他就不认账了,这还有良心吗?”

“这钱明明是大伯赠与我爸治病的,送出去的钱还能要回去?”

法庭上,四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映入眼帘。作为案件承办法官,我静静注视着对立的双方——原告是大伯刘学华的妻子陈淑燕、儿子刘勇、女儿刘欣,被告是侄子刘冬。一笔10万元的转账,让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变得剑拔弩张、对簿公堂。

抽丝剥茧,探寻真相背后的隐情

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,我翻开卷宗,案件事实看似简单明了——2023年1月,刘冬以父亲病重为由求助,大伯刘学华向其转账10万元。不久,刘冬的父亲离开了人世。7个月后,刘学华也猝然离世。陈淑燕、刘勇、刘欣作为刘学华的继承人,因经济拮据,要求刘冬归还这笔钱。

然而,在清晰的法律关系背后,我察觉到他们彼此间更深层的情感纠葛。庭审时,双方针锋相对,谁也不肯退让。旁听席上刘冬的母亲、舅父姨妈交头接耳,不时有人气愤地插话,场面几近失控。

我敲响法槌维持秩序,内心却已开始剖析这起案件的特殊性:转账时没有留下借条,双方对款项性质各执一词。更棘手的是,两个家庭的顶梁柱相继离世,留下的不仅是经济困境,还有未被妥善处理的情感创伤。唯有“修复亲情”,才能“定分止争”。

“请大家冷静一下,我们先听听彼此的想法,好吗?”我打断了双方的争吵,决定先让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
倾听想法,触摸情感的脉搏

刘欣抹着眼泪道出实情,老爸去世后,老妈因病花费了大笔医疗费,家里确实捉襟见肘。刘勇补充说,如果不是实在困难,他们也不愿走上法庭。

而刘冬这边,也有自己的苦衷。他刚贷款买了房,正准备结婚,经济压力很大。他坚称那笔钱是赠与,但得知大伯母患病在身,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。

看着刘冬游移不定的眼神,我明白了——这场纠纷表面上是法律之争,实则是两个受伤家庭在困境中相互误解的情感之困。

“你大伯母确实是因病导致经济困难,才向你主张还款的。”我拿着陈淑燕提交的医疗单据,温和地对刘冬说,“暂且不谈是借贷还是赠与,就当是亲人间的互相扶持。当年你父亲病重,大伯二话不说伸出援手;如今大伯母患病,作为亲人,你是否也应给予一些帮助?”

话音刚落,陈淑燕的泪水夺眶而出。那泪水中,有委屈,也有被理解的释然。

刘冬低下头,沉默良久才轻声说:“我也不知道大伯母生病了……”

“现在你知道了,”我接过他的话,“虽然你有困难,但你堂哥堂姐经济也不宽裕,我们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?当年他们帮助了你们,现在轮到他们有困难了,你们也帮一帮,可以吗?”

刘冬吞吞吐吐地回答:“我没想过不帮,但是我拿不出来那么多钱……”

听到这里,陈淑燕几人顿时情绪激动起来,生怕刘冬要赖账。

背靠背调解,架起沟通的桥梁

眼见双方态度有所松动,为避免情况恶化,我决定采取“背靠背”调解,先将刘冬一家请到法庭外。

在走廊上,刘冬母亲倾诉了他们的难处,“刘冬工资不高,刚买新房每月还贷压力大,婚礼在即又是一大笔开销。”

我耐心倾听后,轻声问道:“那你愿意帮助刘东一起还款,尽快解决陈淑燕的困境吗?根据你们的收入情况,适当支出一部分其实不会影响正常生活。这既是对当年帮助的感恩,也是对亲情的维系。”

刘冬母亲虽面露难色,但眼神已不似先前那样固执。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,他们终于承诺了一个可接受的分期还款方案。

回到法庭,我向陈淑燕一家转达了这个方案。他们认为分期还款金额偏低,周期过长,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上最终的还款期限。

我再次走出法庭转达这一要求,刘冬母亲情绪激动想要替其拒绝。我为他们从情理和法理上分析情况:“如果因为这笔钱让两家从此形同陌路,值得吗?而且,刘学华转账的10万元有可能侵犯夫妻共同财产,陈淑燕是有权利追回的。另外,刘冬在本案提交的证据不能证实刘学华向他转账就是赠与,根据谁主张谁举证规则,不能举证一方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,你们考虑过这种法律风险了吗?亲情是纽带,法理是底线,做事既要讲情理、更要讲法理,大家才能和睦相处。要不咱们退一步,退一步海阔天空啊!”

这番话似乎触动了刘冬他们。经过商议,刘冬接受了还款期限的要求,并紧紧握住我的手道谢:“法官,谢谢你为我们考虑,没想到这件事还可以这样了结。”

我知道这个结局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,于是趁机对刘冬说:“你以后记得按时还款。大家都是亲人,没有隔夜仇。待会进去好好跟你堂哥堂姐说说话,以后还是要互相照应的。”

破镜重圆,亲情在泪水中复苏

当双方再次坐在一起时,气氛已悄然改变。

“刘冬同意你们的要求了。以后好好相处,大家还是一家人。”我适时引导。

刘冬点点头,怯怯地走向刘勇和刘欣,问道:“大伯母现在的身体怎么样了……”

这句话如同打开了情感的闸门。刘勇和刘欣顿时红了眼眶,刘冬轻拍着他们的肩膀,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。那一刻,持续两年多的亲情裂痕,在泪水中开始弥合。

望着眼前这一幕,我深深体会到,法律有力度,更应有温度,而这种温度,就体现在对人心、人情的细腻关照中,体现在让破裂的关系重归于好的每一个瞬间里。

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,面对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“小案”,而这些“小案”却是老百姓的“头等大事”和“急难愁盼”。处理“小案”决不能“一判了之”,而是要“定分止争”,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的司法理念,站在当事人角度思考,用法律明辨是非,用温情修复裂痕,才能解开法结、更解开心结,实现案结事了、实质解纷。

(文中刘学华、陈淑燕、刘勇、刘欣、刘冬均为化名

 

*以上根据端州法院覃丽珍法官手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