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必须结清劳务费,否则别想走!”
8月18日上午,端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内,前来立案的几名当事人发生了争执。张某情绪激动,高声指责黄某拖欠劳务费,其家属也在一旁附和,现场气氛一度紧张。
立案庭的陈妙丹法官看到突发情况,迅速上前劝解。“大家别急,有什么事情慢慢说,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帮忙解决。”陈法官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,一边引导大家到调解室坐下来沟通。
原来,黄某是承接家装、旧城改造等工程的包工头,张某一直帮黄某做工程的水泥、刷漆等工作,两人虽没签合同,但也是长期合作的“老搭档”。从三年前起,黄某开始拖欠张某的劳务费,由于彼此间基于信任对工资的支付结算没那么“讲究”,故张某手头上并没有工资支付结算单、收据等凭证。为此,张某曾到派出所报案求助,经派出所协助调解,黄某出具了6.6万元的欠条作为拖欠工资的凭证,但至今仍有4.4万元未支付。期间,张某曾多次闹到黄某家中、承揽工程施工地追薪,让黄某倍感压力。
了解双方基本情况和诉求后,陈法官认为双方劳务关系清晰、欠款数额明确,应积极引导双方回归理性维权、实质解决问题,通过调解促成双方制定可行的还款计划,以早日兑现张某的合法权益。
“法律规定,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。当事人一方未支付报酬,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。”陈法官向黄某释明,虽然两人没有签书面合同,但是经过两人长期的合作,张某提供劳务、黄某提供报酬,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务关系,黄某的“雇主”责任可不能免。同时,还向黄某说明拒不支付劳务报酬的相关民事、刑事法律责任,督促其尽快履行支付报酬的义务。
“我不是不想给,是真的难啊!”黄某语气中透出疲惫与无奈,他坦言由于部分屋主至今还拖欠装修款,而装修材料投入、人工等各方面也在不断支出,自己的资金周转非常困难,并非有意拖欠。
张某忍不住插话,声音颤抖:“可是我爸和妻子接连生病,家里就指望这笔钱救急!你的是困难,难道我的不是吗?”他又激动起来,几乎落泪,表示自己一直信任黄某、跟着黄某干活,现在黄某对工资却一拖再拖。
陈法官耐心倾听后,都明白双方的不容易,遂从情理角度出发,一方面引导黄某体谅张某的生活、就医困难,鼓励他真诚沟通、积极履行;另一方面引导张某理性维权,与黄某好好协商可行的支付方案。
(图为陈法官正在调解)
经过耐心沟通、释法引导,双方都冷静了下来。见状,陈法官回归双方的争议焦点和诉求,就如何支付工资的问题积极协助双方进一步协商。
“张先生,黄先生目前确有困难,你看分期支付是否能够接受?”陈法官询问张某意见。
“我们家急用钱,第一期能不能早一点给?”张某表达了自己的期望。
“这样,首期3000元,8月31日之前付清,有没有问题?”陈法官转向黄某。
“没问题,但以后每月金额能不能少一点?压力实在有点大。”黄某诚恳地说。
最终,双方确定首期还款3000元于8月31日前支付,之后每月还款2000元,直至付清。
商量妥当,正准备签署协议,双方又顾虑起了协议的履行问题,张某对黄某能否按时还款心存疑虑,而黄某则担心张某仍会采取过激方式追讨影响自己施工信誉。
陈法官告知张某可对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,一旦黄某未按期还款,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;并提醒其应合法合理维权,过激行为可能引发法律风险。同时亦向黄某释明风险提示,拒不履行可能会被采取纳入失信、限制消费等强制措施。
“法官,我相信你,以后我一定依法维权。”张某表示。
“行咯,你放心,我一定按时支付工资。”黄某向张某保证。
至此,双方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,当场在调解协议下签下了名字。
8月末,黄某如约支付了首期3000元欠款,张某也及时为家人支付了部分医疗费用。首期款的顺利兑现,为矛盾的最终化解和继续合作开了一个好头。黄某的装修订单不断,而张某也继续跟着接下更多的刷漆工作,双方从对簿公堂再次握手言和。
接下来,端州法院将持续推进实质解纷工作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“如我在诉”意识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做实全流程调解和释法答疑工作,依法及时实质化解矛盾纠纷,促推劳动争议、婚姻家庭、相邻关系、人身侵权、交通事故等“十类矛盾纠纷”源头治理、前端化解,实现定分止争、案结事了,减轻群众诉累,不断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。